好壞、壞話、狠話、絕話| 親職教養
蔡函潔 臨床心理師

葉金源心理師2011-09-16於永華國小演講『E世代子女管教藝術』時,提出四種不同父母與孩子對話的類型。

 

第一種,『好話』:「你好棒!」、「你好乖!」、「你最厲害!」、「你只要…,我就買玩具給你!」。

說好聽、鼓勵的話重要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,但是我們卻經常忘記去說。請各位爸爸媽媽仔細想想,最後一次和孩子說這些鼓勵的話語是在什麼時候呢?一年前?三年前?還是在孩子國中或國小之前?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看過「水結晶」的報導,連水聽到良善的訊息都可以變美麗,何況是我們的孩子。請不要吝嗇每天給您的孩子一句『好話』!

雖然說『好話』重要,但也不能說得太多。葉金源心理師表示國外曾有研究發現,給予「很多」褒獎的學生比起只給予「一些」褒獎的學生,兩組在相同作業的表現,後者竟然較前者好。這可以說明一件事,『好話』不能濫用,因為孩子會無法學習從別人的回饋中,去修正自己的行為。

 

第二種,『壞話』:「你是豬唷!」、「我怎麼會生到你這個笨蛋!?」、「你怎麼這樣笨,說都說不聽!」、「你除了吃飯還會什麼?」等。

其實父母的用意是好的,希望孩子成長、期待孩子有好表現,只是用了錯誤的語言傳達。

 

第三種,『狠話』:「你給我小心一點」、「你再不聽話我把你手腳打斷」、「有本事出去就不要給我回來」、「我怎麼這麼倒楣生到你(台語)」等。

利誘不成、罵也沒用,很多父母就會以威脅的方式去管教孩子,但是隨著孩子年齡越長,他們只會變得更加抵抗,因為戰鬥是人類的本能。

 

第四種,『絕話』:「我沒有你這個孩子!」、「你給我死出去!」、「我死給你看!」、「你怎麼不去死一死!」等。

以上這些強烈的字眼,不只是一句話,而是加了許許多多的負面情緒的言語利刃,每一句都深深的在孩子心上烙下痕跡。各位爸爸媽媽記住,傷人的言語一出口,是永遠也收不回的。

 

從好壞、壞話、狠話、一直到絕話,一再一再的都是與孩子不斷切割感情,每說一次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就更遠。不曉得,大家有沒有看過底下的公益廣告:「比較篇」、「笨篇」,看完之後令人感觸極深,語言可以傷人也可鼓舞人,描述同樣事情卻有不同方式。孩子每天在變、不斷成長,但是父母的教養方式卻是停留、沒有變革,父母們是不是應該好好想想呢!?

對此,葉金源心理師在演講之中提到:「面對管教孩子,不宜使用太過籠統一般的語句,應該要針對當次的特定行為,具體且一次一件地分開處理。」看看底下的例句,同樣是早上出門前發現孩子衣服沒有穿好,你都是怎麼說的呢?

 

 「你怎麼這樣毛毛躁躁的,我看你跟你爸一個樣子,一輩子都是這樣!」

 

看看上面這個例句,其實這位媽媽不過是想要求孩子將衣服整理整齊,但是整句話卻都沒有說到重點。

葉金源心理師表示真正好的對話應該具備:(1)聚焦目標行為;(2)避免『遷拖』;(3) 解決問題。上述例句常常可能孩子聽完,都還不知道自己錯在那,不只沒有機會教孩子學會(問題未獲解決),也將我們對配偶的負向情緒、夫妻間的新仇舊恨遷怒到孩子,轉移到去歸咎孩子的不當行為。我們常說『管教!』,但很多父母都落入一個陷阱,只記得『管』而忘記『教』。因此試試看,換個更好的說法:

 

「你今天有將鞋帶綁好很棒,但是如果能夠再注意一下把衣服紮進去,就更棒了!媽媽相信,你下次一定可以自己做好的。」

 

盡量不要使用直接提醒(「你的衣服紮進去了嗎?」)或指責方式 ,因為孩子也是有自尊的,如此會讓孩子更加抗拒去服從指令。應該先想想孩子哪裡做得好了?直接指出來稱讚,給他/她灌灌迷湯之後(營造正向氣氛),再用正向語言,聚焦且建設性的說出您對孩子的要求或希望(告訴他可以怎麼做更好,而不是一再的制止他/她不可以怎麼做!)。

透過『山不轉路轉,石不轉磨轉』的方式,創造正向的教養關係。

 葉金源心理師表示:「其實大家都可以做好父母,只是現代父母忙著賺錢,缺乏時間好好回應孩子。」就像公益廣告最後的那句口號,『態度改變,孩子的人生也會跟著改變!』。